獨特在“本”
為推出稀有劇種優秀戲劇作品和戲劇人才,推動稀有劇種經典劇目的恢復、整理、提升,保護和傳承舞臺技藝,中國劇協自2024年起,開展“稀有劇種保護傳承項目”,通過廣泛聽取專家意見,與各省劇協主要負責人充分溝通,并赴當地開展調研,綜合評估劇種生存狀況、人才儲備情況等,兩年內先后對邵武三角戲、羅卷戲、阿宮腔、朝鮮族唱劇、新昌調腔等5個劇種開展扶持,此次展演即為該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展示。
在崔偉看來,每個地方的稀有劇種都有自己的特色,它是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地域文化緊密相連的,尊重劇種的本色、地方文化的底色,是稀有劇種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不能只看到金字塔的尖,看不到金字塔的基,如果沒有了這個基,那么尖就是不牢固的。”崔偉表示,專業扶持有助于增強劇種信心、提升審美層次,同時也要注意保持稀有劇種本身質樸的民間性。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演藝工作委員會會長宋官林認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特別是古老稀有劇種的傳承,一定要遵循戲曲藝術的美學特征和傳承規律,要善于繼承,精于借鑒,慎于創新。在傳承發展過程中,要處理好傳統與時尚、經典與流行的關系。
此次展演的朝鮮族唱劇《春香傳·獄中相逢》在藝術呈現上的創新探索得到與會專家的普遍認可。其在嚴格保留劇種原始表演形式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音樂元素,并以多聲部合唱取代傳統的單人演唱來推進劇情。這些嘗試深植傳統,同時使作品展現出更豐富的舞臺層次與敘事張力,也吸引了更多當代觀眾走進唱劇、理解唱劇。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以及數字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稀有劇種的傳承發展也遇到了一些具體問題。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指出,一些稀有劇種成為地方政府吸引游客、促進消費的名片,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生存發展空間。但在李春喜看來,在節慶活動、民俗活動中,把稀有劇種碎片化為民俗活動的節目元素并不等同于稀有劇種的活態傳承,稀有劇種的保護傳承要以戲的形式、以劇種的形態存在,而不能被碎片化,歸根到底,稀有劇種的保護還得“有戲”。
針對目前戲曲劇種同質化的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呼吁,稀有劇種應該走向自我的呈現,用自己的個性讓觀眾看到每一個劇種的獨特表達。“演出所呈現的鄉土、草根的味道,在今天的新編戲中幾乎看不到,而這恰恰是劇種的根脈所在,稀有劇種就應在鄉土生活里面,扎住這個根,它的空間將是無限的。”王馗感慨地說。
對此,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表示,稀有劇種一定要回歸鄉土、回歸民間、回歸百姓,只有孕育稀有劇種的那方鄉土,才最適宜其深深扎下根系,也只有扎根在那方鄉土,汲取強大的能量,稀有劇種才能永遠枝繁葉茂。民間也是稀有劇種發展最好的環境,只有百姓喜歡,稀有劇種才有無窮的生命力。
關鍵在“人”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此次參演的邵武三角戲《姑嫂觀燈》中充滿生活情趣,又富有閩北地域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印象深刻。記者了解到,本折戲是在李麟德、許惜春、何玉鳳三位八旬老藝人歷時半年的傾力指導、恢復創排下,才得以較為完整地再現了邵武三角戲的傳統風貌。
在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院長白勇華看來,只要老藝人還在,稀有劇種其實可以恢復的東西很多。然而,在尋訪老藝人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大都已是八九十歲的高齡,只有極少數尚有教學能力,而且由于對老藝人重視不夠,時刻面臨“人走藝失”的風險。對于老藝人的保護可以說是當前稀有劇種保護傳承的重中之重。
“我們邀請專業團隊記錄扶持過程,開展搶救性音影留存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老藝人訪談、老藝人傳藝排練、演員學藝、樂隊演奏、演出花絮記錄等。”福建省劇協副主席、秘書長余守英介紹了他們“紀錄片式”的全流程影像留存的經驗舉措,讓大家深受啟發。
老藝人現狀堪憂,青年戲曲專業人才緊缺,人才斷層等問題也急需解決。“戲曲是表演藝術,是以人為載體、需要有人演出的,只有不斷涌現優秀的青年人才來傳承和接力,劇種才能煥發活力。”浙江省劇協秘書長吳優優呼吁,要注重培養既懂稀有劇種特性又懂專業的創作人才,尤其是編劇、導演和音樂、舞美等相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