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問世,到2025年《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問鼎,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膠片到粒子水墨,中國電影用兩個甲子完成了追逐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中國文藝網專訪十余位文藝工作者,推出系列專訪視頻《光影道》,聆聽他們與中國電影的故事。
本期專訪嘉賓是演員李夢。從文藝片到類型劇,從大銀幕到短劇集,她始終以角色為鏡、以表演為橋,在光影交錯間捕捉時代的脈搏,傳遞溫暖而堅韌的力量。
本期嘉賓
李夢,演員。代表作品電影《少年巴比倫》《野馬分鬃》,網劇《隱秘的角落》《墨雨云間》等。
“沉淀、展望”,談及中國電影120周年,李夢用這兩個詞概括她的思考。“我們沉淀了過往所有的經驗,是為了去展望更好的中國電影的未來。”她認為,電影人既是時代的親歷者、記錄者,也是勞動者和創造者,“每一個角色,都是電影這個行業的一部分”。
從早期的文藝片表演,到近年來積極參與類型劇和短劇集創作,李夢始終注重角色與時代的共鳴。她希望通過飾演的人物和作品,傳遞“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生活哲學”,為觀眾帶來“精神的財富”。正如她所說:“我還是希望擁抱年輕人,擁抱有熱血、有夢想的角色。”
李夢也是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親歷者。她談到,帶著中國電影走向全球電影節的過程,不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精神的共通”。她認為,越來越多的海外觀眾看到中國電影技術、敘事等方面的進步,“這是我們作為電影人非常驕傲的一點”。
早在2019年,李夢就參與了僅有12集的短劇集《隱秘的角落》的創作,成為國內較早涉足短劇集的演員之一。她說:“短劇集與電影之間的界限正在模糊,這對內容提出更高要求,也反哺整個行業走向成熟。”

網劇《隱秘的角落》《墨雨云間》劇照 圖源:微博、豆瓣
作為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國片推薦人,李夢希望解鎖更多新導演的作品,通過自己的力量幫助年輕創作者被更多人看見。她坦言,自己始終渴望挑戰與以往不同的角色類型,也期待能得到更多批評與指點,“我們需要更多的聲音,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的節點上,李夢依然保持著對表演的敬畏與熱愛。她希望能繼續以角色為媒,扎根生活、反映時代,在中國電影的光影長河中,留下屬于自己的真摯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