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協充分運用新媒體打造網絡“攝影人之家”
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中國攝影家協會網站群經營的微店“中攝協CPANET影像小鋪”在前不久舉辦的2017 CHINA P&E展會(第20屆中國國際照相機械影像器材與技術博覽會)期間開張了。微店不僅推出了攝影器材的系列優惠活動,還嘗試銷售攝影家李建惠的作品。相關信息于當天下午通過中國攝影家協會網微信訂閱號發布,沒過幾小時,到當天晚上,李建惠的多幅簽名版收藏級輸出作品便被粉絲包圓兒了。“這是拋磚引玉、投石問路,照片的售價也很低,主要是為喜歡收藏攝影作品和美化家居環境的影友們服務”。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李建惠說。
依托科技進步,新媒體滲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并正向更廣闊更深厚的平臺演進。“創建于2000年12月的中國攝影家協會網,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跟上時代節拍、順應時代要求、回答時代呼喚?面對這個問題,中國攝協一直在不斷努力完成‘互聯網+協會’新的工作模式。”中國攝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高琴表示。記者了解到,開辦中國攝協網站群微店正是中國攝協打造新媒體平臺的一次新嘗試。“微店不以贏利為目的,主要是開辟一個為攝影人服務的渠道”,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副主任、中國攝協信息資源部主任吳艷華介紹。
中國攝協官方網站——中國攝影家協會網經過16年的發展,幾經改版、升級,如今已經擴展為由中國攝影家協會網、影像中國網、影像國際網組成的網站群,再加上官網微博、3個網站對應的微信訂閱號、1個微信服務號(i尚攝影)及1個手機報,在各自不同的定位上“各有所長”,正在持續擴大中國攝協的聯系范圍、服務管理能力及行業建設的主導作用。
“互聯網不是飄在空中的”
打開中國攝影家協會網,可以看到國家有關文藝領域的重大政策、中國文聯的重要信息、協會的重要活動、會員佳作展示、會員成就展示及協會眾多團體會員的網站鏈接等。據介紹,官網最大的特點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例如,為了突出導向性,網站會及時發布會員創作的人民性、導向性較強的作品。網站也在不斷提升功能性,包括正在推進的會員數據庫工作、網上申報會員系統、網上繳納會費系統等。高琴表示:“‘互聯網+協會’首先要立足于開放數據性目標設計,在規范標準的前提下,借助自助修正、結果審核、多級權限、全方位查詢等功能,完成會員信息管理系統的更新升級,形成以會員數據庫為核心的會員服務平臺,為行業發展戰略提供大數據支撐。”
相對于中國攝影家協會官網的“高大上”,影像中國網就顯得更“接地氣”了。關于攝影器材的資訊與評論,為攝影人和各類各級攝影團體提供攝影作品展示空間的在線影展,組織到國內外各地進行攝影創作的創作團信息,培訓、講座、聯誼會及國內各類攝影活動的資訊一應俱全。這體現出網站不僅要服務協會會員,還要服務廣大影友,密切聯絡服務體制外新人和自由攝影家的目標。影像國際網則致力于面向世界推薦中國攝影名家和文化資訊,呈現世界各攝影組織、機構及攝影師的動態和成果,有中英文兩個版本,主要用“影像文化走出去”的理念運行,比如通過“名家廊”板塊,可以讓更多中國攝影家的名字和作品在互聯網上被搜索到。
高琴表示,打造“互聯網+協會”還要立足于交流分享式平臺建設,除了發布功能,也要搭建更多溝通交流樣式,營造多渠道分享互動空間,增加粘性、提升張力,延伸聯絡手臂,形成發展合力。“互聯網不是飄在空中的,尤其對于協會,服務引導好影友就一定要能夠和他們有豐富的線上、線下互動。”吳艷華說。李建惠介紹,以講座為例,攝影類講座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了,“比如說,制藥的企業雖然跟攝影沒有直接關系,但也會需要攝影講座,當時挺納悶,后來了解到原因是,他們希望員工多懂點攝影,這樣可以讓每個人追求完美,也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他認為,如今有很多公司、學會、協會、個人等也辦了許多攝影網站或自媒體平臺及活動,“中國攝協的新媒體平臺擔負著傳達正能量的功能,通過一系列活動在專業上能產生一定的‘正本清源’引導作用,這就像是一個陣地,你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去占領。”
“玩轉新媒體”的連鎖效應
影像國際網從2015年開始組織“日常”系列中外青年攝影師作品聯展,每年有10位中國與10位外國的青年攝影師入圍。展覽主要通過幻燈多媒體的形式來展出作品,每位作者分別提交一份“作品+音樂”的多媒體材料,現場由一位主持人以旁白介紹作品自述。“網站的編輯相對來說比較年輕,我們希望通過多關注攝影圈里青年攝影師的作品,為中外青年攝影師提供交流平臺。”影像國際網編輯蘇月斫介紹。
青年攝影師吳鄭鷗的作品《今天你會不會來》入選了影像國際網組織的2016年“日常·遇見——中外青年攝影師作品聯展”,作品圍繞“約會”陌生人的主題,用影像與手寫日記的方式記錄下她與日常生活中的陌生人相約見面的過程。“影像國際網的團隊經常會介紹一些國外的攝影資訊,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管是學習還是尋找參展機會都非常可貴。我在參展過程中認識了新的攝影師朋友,大家會分享和討論自己的攝影創作,有時也會獲得一些展覽資訊。”通過聯展平臺,吳鄭鷗的入展作品于2016年11月于第11屆中國攝影藝術節期間在北京懷柔首次展出,最近又參加了在中國攝影畫廊舉辦的展出。回憶起參加聯展的經歷,她感到收獲很大,“近期,我的作品還被推薦到2017新疆特克斯國際攝影節。除了線下展出外,影像中國網、影像國際網、《中國攝影報》《大眾攝影》等攝影媒體也對參展攝影師的作品進行了推廣報道。影像國際網一直在為熱愛藝術的年輕人助力,幫助我們的作品有更多機會與觀眾見面,在交流過程中,促使創作者不斷思考,更有利于我們的創作和成長。”
前不久,影像中國網微信訂閱號一條名為《說你呢,拍照的時候能不能文明點!》的微信推送在眾多攝影人中轉發,微信從中國攝協組聯部發給會員們的一則號召攝影人在拍攝過程中避免不文明行為的短信入手,選取如追趕野生動物拍照、踩在雕塑上拍照等一系列不文明舉動的圖片,并配以“你們怎么不上天呢?!”等生動文字,文末還專門配上《攝影工作者自律公約》。目前該條微信的閱讀量已接近1.8萬次,許多用戶還紛紛留言點贊,稱贊這是“幽默的警告,贊”,表示“一個攝影人應該有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準則”。吳艷華表示,如果在網站上發一條號召攝影人遵守《攝影工作者自律公約》的文章,推廣效果畢竟有限,通過研究微信的傳播特點,用更加辛辣的文風和更“刺激”的標題,產生了更好的傳播效果。
中國攝協的微信服務號每周更新,微信訂閱號(影像國際微信號為中英文對照)每天更新,移動端平臺的總用戶數已經超過100萬。在中國攝協的新媒體布局中,移動端平臺日益顯現出優勢。“根據中國文聯新職能新要求,協會立足于板塊功能化結構布局,布局‘團結引領、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新板塊,努力形成信息匯聚、思想引領、專業推動的新態勢”,高琴表示,中國攝協旗下各媒體、各新媒體,正以各自的不同特色互為補充,打造中國攝影業界最強大的新媒體群,共同推進“互聯網+攝影+協會”的新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