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0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以下簡稱“全國影展”)在廈門舉辦。作為中國攝協主辦的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全國性攝影展覽,本屆全國影展投稿總量首次突破30萬幅,最終279件作品脫穎而出。本屆入展作品全景式展現了2023年以來我國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面貌,既有對藝術本體的深度探索,也有對時代脈搏的溫情觸摸。
本屆展覽入展作品拍攝時間最長的一件達到49年。在AI技術日趨成熟,4K肖像只需幾秒就能生成的今天,為何仍需用半個世紀等待一張照片?
這些經歷漫長時間沉淀的作品記錄了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是攝影人用生命長度與真實世界建立起的可靠敘事。攝影人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用鏡頭講述中國故事,也讓這場展覽成為一場永不落幕的時代記憶。
影像在場:與國家共同發展


第30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紀實類現場
在萬米展廳、千米展線的第30屆全國影展現場,“長期關注”單元的32件入展作品以其廣闊的時間跨度、豐富的題材內容引發廣泛關注。“長期關注”單元是第27屆全國影展首次增設的一個類別。這一單元要求作者提交的攝影作品至少要跨越3個年度,旨在吸引更多有內容、有深度的攝影作品參加到展覽中來,講述與國家共同發展的影像故事。連續四屆的征集和展示讓人們看到了全國影展對“長期關注”的堅守與回歸。
王超英的《黃河兒女——變遷拾萃50年》是本屆展覽拍攝周期最長的一組照片。20幅照片記錄了1976年至2025年山東境內黃河岸邊百姓的生活巨變——從千瘡百孔的土房到新村連片,從自行車“疊羅漢”到電動汽車開到家門口……作為上世紀70年代菏澤日報唯一的女攝影記者,王超英多次深入龍卷風、洪水、地震等災區現場拍攝,展現了黃河兒女在黨的帶領下團結奮進、不屈不撓勇往無前的奮斗精神。退休后仍然奔跑在攝影路上的王超英表示:“今后會繼續拍,把黃河的故事延續下去。”
《草原故事》位于展廳中間位置,作者巴義爾身著蒙古族長袍介紹創作故事,吸引了眾多觀眾觀看合影。巴義爾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拍攝內蒙古題材,入選的這組圖片展現了2000年以來北方草原經歷的華麗轉身——傳統游牧與現代技術融合,牧民生活富足,民族團結如磐,“綠水青山”理念深入人心,千年游牧文明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他指著其中一幅作品介紹,“房車”代替了蒙古包,里面有床、電視、煤氣灶,隨走隨住很方便。另外一幅表現的是牧民們在那達慕音樂晚會上自發組織演出,反映了牧民們的精神生活也更加富足。
“從青藏鐵路到川藏鐵路,變的是方式,不變的是精神。”入展作者許國在談及《雪域脊梁:高原鐵路建設者影像志》創作初衷時表示,早在2001年就開始關注高原鐵路建設和建設者,用鏡頭記錄高原鐵路建設20年的“變與不變”,“記錄高原鐵路發展的歷程,記錄在這個過程中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讓高原鐵路建設者的身影和面孔清晰起來”。
《麥架坪村,從脫貧到振興——一名駐村書記的影像檔案》作者鄒森在2015年以“第一書記”身份駐村,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用鏡頭記錄了這個少數民族村落的發展變遷。影像里有泥濘變通途的破局,有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更有一代人奮斗的足跡。而這個小村莊的蛻變,正是中國減貧與發展的鮮活樣本,激勵著更多人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續寫屬于新時代的奮斗篇章。
在“國展面對面”學術交流現場,紀錄類評委劉陽就如何拍好“長期關注”作品給予指導。他認為,“長期關注”需要反映出時間軸上的每一處變化以及重點節點。他建議有條件的攝影師利用好職業便利拍攝重大主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則關注日常生活中那些消失的、新興的,以及正在發生變化的事物。
無論是用數十年的時間記錄一個村莊的變遷,還是敏銳捕捉一個轉瞬即逝的平凡瞬間,其動人之處,都在于背后有溫度、有思考的“人”。唯有攝影人真實的體驗和時間的沉淀,才能體現出攝影記錄當下、留存歷史的獨特價值。
藝術表達:讓作品直抵人心

第30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藝術類現場

第30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創意和商業類現場
在人人擁有高清鏡頭的時代,當攝影工作坊猶如流水線作業一樣批量生產相似內容,當網紅打卡點排起長隊,當AI瞬間生成任何風格圖像,攝影中的人文關懷和獨立思考顯得尤為珍貴。
在藝術類評委王慶松看來,藝術類攝影更多是視覺藝術,更強調個人主觀感受和原創性,更需要創作者保持獨立思考。針對工作坊形式或網紅打卡點創作導致題材同質化現象,他建議攝影師拍攝身邊最熟悉的事物,要講自己的故事、自己看到的故事,而不是聽說的故事、傳說的故事,從長期關注中訓練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表達方式,并逐步實現視覺語言的成熟。
大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一直是攝影人關注的焦點。藝術類組照《彝人新像》作者鄭斌試圖捕捉彝族人的精神面貌,展現了作者獨特的思考和視角——“鏡頭中的人物兼具雙重身份,他們既是彝族文化的傳承者,也是現代社會的參與者”。在他的鏡頭下,彝族姑娘的美甲和銀飾相互碰撞,時尚運動衣和古老的樂器各放異彩。“這些看似矛盾的事件,恰恰拼貼出當代彝族同胞生活中的豐富性,呈現出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既延續傳統,也擁抱變化的從容姿態。”他補充道。這組覆蓋大涼山彝族老、中、青、幼四代人的照片呈現了一個古老民族在擁抱時代的同時煥發獨特的文化活力,是當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生動縮影。
面對AI技術的浪潮,本屆展覽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藝術類、創意和商業類征稿規則延續往屆“對拍攝和后期處理方法不作限制”,同時明確要求作品“應有投稿者本人拍攝的視覺元素”,進一步突出攝影本體特性。入選作品既有對攝影本體美學的堅持,也有采用特殊技法的創新突破,展現了攝影人在AI時代對獨立思考和藝術個性的追求。
創意和商業類評委顏勁松詳細分析投稿需要注意的問題,強調要在作品中合規運用AI技術。他以《歡樂頌——佑芯珠寶形象廣告》為例,介紹攝影師如何合規運用AI重構廣告邏輯。作品將攝影師實拍珠寶“枝蔓”和AI生成的“翠鳥”合成,營造自然森林環繞珠寶的超現實場景,創作出一幅自然與珠寶美麗和諧的畫面。
《歡樂頌——佑芯珠寶形象廣告》作者武珊珊認為,AI技術推動商業攝影從成本中心轉向創意引擎,帶來效率、技術、創意與商業的提升,但是要警惕AI依賴。創作者的核心價值在于依據創作目標作出明智判斷,未來“人的靈性”與“機的智能”的完美結合,將是商業攝影發展的方向。
在場攝影人一致認同,技術是輔助創作的工具,而獨立的思想和真實的體驗,才是攝影藝術能夠直抵人心的根本。在創作條件極為便利的當下,更應珍視并回歸攝影者的“主體性”。優秀的創作,未必在于追尋最新的技術或最熱門的題材,而在于能否在喧囂中保持冷靜的觀察,在潮流中堅持獨立的判斷。
三十而立,又踏新程。30屆對于已走過68年歷程的全國影展而言,不僅是回首歷史一路奮發的里程碑,更是面向未來勇毅前行的新起點。我們期待,全國影展能持續堅守對時間深度、獨立思考與人文關懷的價值倡導,為廣大攝影人指引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