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中國文學新力量新風采
——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中國文學新力量專場”主題活動在京啟幕
“中國文學新力量之‘新’,不只是指年齡,也不只是指當下的狀態。我們當下的文字之新、藝術之新,是我們即將邁出的新的步伐——它是我們即將共同創造的中國文學之新,是我們賦予時代的嶄新創造。”“本期作家活動周定名為‘中國文學新力量專場’,這個‘新’基于在座各位的年輕、才華與已經取得的成績,更在于‘新’的啟程、‘新’的出發——放眼漫長的文學征途和燦若星河的文學版圖,我們今天邁出的還是一小步,更加廣闊的未來還需要我們奮力抵達。”6月16日,在京舉辦的第12期“作家活動周”歡迎儀式上,中國作協主席、黨組書記張宏森如是強調中國文學新力量之“新”,引發與會青年作家強烈共鳴。
此次活動周由中國作協主辦,以“中國文學新力量專場”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7位青年作家相聚北京和貴州遵義,共話青春、書寫情誼。張宏森出席歡迎儀式并致辭。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吳義勤、邱華棟,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何向陽出席歡迎儀式。歡迎儀式由邱華棟主持。
歡迎儀式上,張宏森、吳義勤、李一鳴向入會的青年作家一對一頒發特制的中國作協入會紀念牌,何向陽向尚未入會的青年作家頒發參加此次活動周的紀念牌。
青年作家代表鄭小驢、龔萬瑩在歡迎儀式上發言。鄭小驢表示,每個有志于寫作的人,都要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藝術自信。他認為,在這個追求速度的時代,讓內心慢下來,自己的寫作才能在公共空間以及社會景觀之間形成深層次的靈魂共振。龔萬瑩說,創作的核心過程,往往需要作家獨自深入思想的礦脈,像礦工一樣在深處挖掘。挖出的細長隧道總有交匯之時,青年作家并不孤單。他們需要更多分享、探索的空間,交匯思想,看見彼此、傾聽彼此,共同描繪更廣闊的世界。
在歡迎儀式后舉辦的“魯院一堂課”活動中,文學評論家白燁對青年作家們提出三點建議與希望:首先要專心致志,堅定文學追求的目標,經常審視和反思自己對文學的愛是否純粹、堅定不移;其次要審時度勢,確立清晰的文化坐標,找到適合自己、能夠深耕的創作領域;最后要守正創新,創建自己的文學目標,這需要青年作家更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體驗生活、閱讀社會方面不斷提升,創作出具有辨識度的作品。
在“文學一家人”座談會上,青年作家們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經歷和生活體悟。池上談道:“因為文學,我開始重新認識、理解并建構出一個完整的自己;因為文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作為教師和孩子們之間的關系,用文字去映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雙重世界;因為文學,我試著思考人類文明的進程,推演和書寫人類文明可能的未來。”江汀分享了詩歌創作體驗:“我想象自己是一個在印刷廠工作的排字工人,決定把形狀相似的漢字方塊挑選出來,作為自己的詩歌韻腳。”
談到此次活動的收獲,青年作家王蘇辛說,作協組織讓她獲得了歸屬感,讓她知道原來有那么多人渴望成為作家,想要進入寫作的群體當中,這將激勵她在未來的創作中繼續奮力耕耘。同時用漢語、藏語寫作的沙冒智化也表示,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文學前輩的幫助,此行能夠與眾多真正熱愛文學的創作者們交流,更加堅定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寫作的決心。
據悉,此次活動周分“作家朋友 歡迎回家”北京段、“做人民的學生”貴州段兩部分。“作家朋友 歡迎回家”北京段還將舉行“走進文學史”“文學新力量圓桌派”等活動;“做人民的學生”貴州段將舉行“傳承紅色基因 重溫偉大轉折”“文學在場:花繁葉茂”“條凳暢談:我與我的鄉村”“文學在場:非遺湄潭”“文學在場:青坪之約”等活動。